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次非常“接地氣兒”的民間文化交流

——王蒙埃及行側記

2015年11月26日 10:35 | 作者:于杰飛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圖為王蒙在交流現場。于杰飛攝

圖為王蒙在交流現場。于杰飛攝


“我在最困難的時候來到伊犁。住在老鄉家里不到三天,就有燕子飛進來筑巢。老鄉說:‘真是個大好人啊,七年了都沒有燕子飛進來筑巢,他一來燕子就飛來了,真是個大好人啊。’這個大好人是誰呢,他就是我。”


埃及著名學府艾資哈爾大學的禮堂內,嚴肅的學術氛圍被連珠妙語驅散得無影無蹤。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在這里興致勃勃地拉起了家常,幽默的語言和鮮活的故事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11月23日,80多歲的王蒙與80后自由攝影師庫爾班江·賽買提等一行人來到肚皮舞的故鄉——埃及。這一老一少作為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要在這里進行一次坦率而真誠的溝通。此次交流的主要內容是近期在國內外都很暢銷的《我從新疆來》一書。這本書已經由埃及著名學者侯賽因·伊斯馬儀翻譯成阿拉伯語,不久將與埃及讀者見面。


庫爾班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維吾爾族青年,生于和田,長在和田。酷愛攝影的他,用照相機記錄了100個普通新疆人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庫爾班江想表達一個實實在在的想法:“我們沒有什么不同,我們都在通過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幸福。”


埃及作為中國的老朋友,長期以來關注著中國的發展和變化。相對于冷冰冰的經濟數據,埃及普通民眾最感興趣的是中國老百姓究竟是怎么生活的,他們吃什么,穿什么,在他們身上都發生著哪些故事。


“伊犁有個三段村,那里的涼皮子太好吃了,炸油香也好吃。”談到吃,王蒙總是津津樂道,現場的埃及人聽得也是津津有味。“我們那個年代吃馕,習慣把馕掰碎了泡在水里吃。老鄉看了總會說,‘你是一個老維吾爾人’。”


聊到中埃文化交流的淵源,王蒙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通過絲綢之路,中埃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借鑒,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語言。比如說“一個人的心意”,北京話叫“尼耶臺”;比如說星期五,北京話叫“主麻”;再比如說“靈魂”,北京話叫“羅和”——這些詞都是從阿拉伯語借用來的。


在場的埃及作家薩維·艾哈邁德認為,王蒙一行此次在埃及的交流活動是一次非常“接地氣兒”的民間文化交流。民間文化交流是普通民眾最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因為這種方式最直接、最質樸、最有趣、最容易讓人接受。


埃及最高文化委員會秘書長艾米勒·薩班談道,埃中交流最早始于唐朝時期。近代以來,艾資哈爾大學于1931年迎來第一批赴埃的中國留學生,此后埃中文化界、知識界之間的交流不斷。明年是埃中建交60周年,也是埃中文化年,將會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


(本報開羅11月25日電 本報駐開羅記者 于杰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民間文化交流 接地氣兒 王蒙埃及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