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社區成為精神康復中心

2016年10月31日 15:13 | 作者:李紅梅 |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在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心理咨詢門診,并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該市13名經過培訓的精神衛生專業社工也下到社區,開始為精神疾病患者康復、隨訪管理等提供專業服務。

以醫保報銷的方式,把心理咨詢放到社會的“網格”——社區中,使得居民可以就近咨詢看病,對維護居民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它首先可以提高精神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可獲得性,緩解精神專科醫院“一床難求”的尷尬現象。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510萬例,其中80%的患者接受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隨訪管理。然而,未接受治療的隱形患者非常多。據我國部分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以精神分裂癥為主的嚴重精神障礙患病率約為1%。有人由此推算,還有數百萬嚴重精神病患者沒有登記。而常見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就診人數也不多。在廣袤的農村地區,有些縣市沒有專門科室、沒有住院床位,服務一片空白。不久前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正是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在社區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干預,是保證精神疾病治療效果的關鍵環節。精神疾病不是單純的器質性病變,多數精神障礙病因未明,生物學早期檢測指標和輔助診斷技術手段不多。傳統的以醫院為中心的模式難以及時介入,最好是對患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干預,這需要開展基于社區一體化的全程醫療服務和管理,才能早發現、早干預,最終讓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事實上,在很多發達國家,大量患者一開始都選擇在社區咨詢,依靠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判斷識別,有需要的再到大醫院治療,隨訪管理、康復也是回到社區進行。

然而,讓人們主動去社區咨詢看病,仍要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不久前,一名28歲的年輕演員因抑郁癥自殺的新聞引起人們關注。但從公眾的討論可以看出,普通人對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偏差。許多人認為,早期精神疾病癥狀和常見精神疾病是“思想問題”,因而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患者。很多患者也認識不到自己的癥狀是一種病,或害怕被歧視而不去就診。抑郁癥就好比人心里的“黑狗”,亟須外部干預。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等疾病發展到生活無法自理、傷殘甚至試圖自殺后,才想起去治療,不僅患者痛苦,家庭也會承受巨大的心理、經濟負擔,還會帶來許多社會壓力。

心理疾病也是病,需要及早干預。按照國際標準衡量,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疾患。真正從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才能更好建設健康中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精神 社區 疾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