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敬重院士≠盲目崇拜

2017年12月01日 15:41 | 作者:趙永新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近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先后公布了2017年增選的院士名單。在向“新科”院士表示祝賀的同時,也須警惕另外一種現象——“院士崇拜”。

現實中,“院士崇拜”現象屢見不鮮:科技規劃院士牽頭才夠權威,項目評估院士主持才有分量,會議沒有院士出席就不上檔次,安排座位院士坐第一排……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地方的招才引智工作中,“院士崇拜”現象較為突出:凡有院士頭銜的就身價倍增,支持經費動輒上千萬元;某沿海城市高調推出“國際院士港”,宣稱要推動成立“中國院士節”;某內陸省份高規格舉辦“院士聯誼會”,意在借院士之名爭取更多科技資源……

“院士”通常是授予科學家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然而,過度崇拜院士的傾向卻要不得。細析起來,“院士崇拜”的根源,是把“最高學術稱號”等同于“最高學術權威”,認為院士就是“最高學術水平”的化身。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評選院士依據的是候選者過去的科技成果和社會貢獻,而不是簡單同當前的學術水平掛鉤。正如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所說的那樣,“獲得院士榮譽稱號僅僅意味著既往的學術成績和貢獻得到認可,最高學術稱號并不能與最高學術水平直接畫等號”。關于這一點,已故院士王選也說得非常清楚:“我38歲時,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卻是無名小卒;58歲時,成為兩院院士,但是兩年前就離開了設計第一線;到現在68歲,又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已經遠離學科前沿。”他指出:“錯誤地把院士看成是當前領域的學術權威,我經常說時態搞錯了,沒分清楚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

以今年新當選的工程院院士為例,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6.37歲——大多數院士過了創新的黃金期,有些人已離開創新一線多年。特別是,當前知識更新和技術迭代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其速度之快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一些年過半百的科學家與時俱進的壓力著實不小。

其次,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科學家特別是優秀中青年科學家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同一個研究領域水平不相上下的科學家往往有好幾位甚至十幾位。由于增選的院士名額非常有限,選上的固然很優秀,但落選的不見得不出色——原來水平相當的科學家,怎么可能因為一評上院士就水平大漲、一躍成為“最高學術權威”了呢?

科技的生命在于創新,創新的本質是顛覆以往、推陳出新。對于創新來說,學術平等、百家爭鳴像水和空氣一樣重要。在各類科技活動中,重視和尊重院士的意見沒有錯,但如果過度崇拜院士、唯院士“馬首是瞻”,何來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過度崇拜院士,往往不利于培養自由探索、平等交流的學術氛圍,不利于促進中青年科學家的成長。

消除“院士崇拜”,相關科技部門負有重要責任。在各類科技活動中,應當打破“凡事必由院士牽頭”的陳規,實事求是、不拘一格,多讓身處一線的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參與科技規劃、項目評審和成果評估等。對于那些借院士之名搞政績、弄噱頭、謀資源的錯誤做法,應當堅決抵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兩院院士在我國科技界擁有最高學術榮譽,在全社會具有高度關注度,一言一行對學術風氣和社會風尚都有極大的影響。希望廣大院士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贏得崇高學術聲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風范。期待新老院士牢記總書記的要求,為推動科技創新、弘揚科學精神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院士 科學家 學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