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超象世界

——訪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民族畫院院長王林旭

2018年11月12日 15:44 | 作者:郭海瑾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美術呈現繁榮風貌、獲得最大發展機遇的年代。40年來,中國寫意繪畫和發軔于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繪畫在不斷碰撞、交融中有了新的面貌,中國寫意繪畫給抽象藝術帶來了別樣的形貌,賦予了新的涵義。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民族畫院院長、著名畫家王林旭的藝術創作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通過40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還豐富了當下的美術理論。本期學術家園專訪了王林旭院長,請他談談40年來他的藝術世界。

B20181112001-zx9

4

王林旭的作品《共同的家園》(聯合國收藏)

3

羅中立的作品《父親》

40年創作的思考

學術家園: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可以說,您的創作也是從40年前開始的,40年來,您對藝術創作有哪些思考?

王林旭:我的創作是伴隨改革開放走過來的。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的美術創作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心里有一個階段劃分,那就是每10年算一個創作周期,即是說,每10年我都要有所思考、有所進步,有所創作,這樣才能不斷突破自我、不斷超越自己。如果按照藝術創作從入門、尋找、發現、探索、研究、實踐等這樣的規律來說的話,我想我也是從這樣的階段中不斷走過來的,且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思考。

改革開放,使中國對外的大門打開,中國社會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開始全面復蘇。春回大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西方各種流派的藝術和繪畫理論也都紛紛被介紹到中國。剛剛踏上藝術道路的我,首先面臨的是如何確定藝術走向問題。改革開放之初,正是我上大學之時。大學期間,我便從水墨開始,一邊進行創作實踐,一邊尋找并確定自己的藝術方向。由于自己對竹的特殊情結,創作了大量的關于竹主題的繪畫。

1981年,偶然的一次創作,使我對巖石拓印和實物拼貼有了興趣,便開始了這種非傳統水墨繪畫技法的實踐。1985年,臺灣畫家劉國松在山東美術館舉辦的繪畫展,更是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更有了一種基于傳統如何進行突破和創新的創作沖動。那時候我就想,這可能是我要找尋的方向。

1988年,我作為山東青年代表團成員到日本進行訪問,打開了我的繪畫世界。隨后,1990-1992年,我到日本東方藝術大學和日中友好會館做訪問學者,在這3年的訪學經歷中,日本畫的創作理念、創作方法都帶給我很深的影響。特別是有著日本畫壇“三大山”稱號的東山魁夷、高山辰雄和平山郁夫,他們從近代開始從西方繪畫中吸收元素加以改造,將色彩引入到水墨畫的創作,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他們作品中的色彩,是畫面上金粉、銀粉以及其他礦物顏料所造成的燦爛輝煌的視覺美感深深吸引了我。其實,金銀等材料早在唐代就被我國畫家運用于繪畫之中了,但隨著宋元以降文人畫逐漸占統治地位,色彩日益受到輕視甚至被排除在繪畫語言之外。在日本,當看到他們的畫家用這樣的方法獲得成功后,我就深切感受到,以傳統的宣紙、水墨材料和技法創作的作品,無論怎么求變,都難以突破古典意趣,也與當代審美觀念和審美感受格格不入。因此,我想一定要在工具材料和技法上有所改變的作品,才能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審美理念的作品。這也是這一時期我的思考。《沙塵暴》系列作品就是思考的成果。

1995-2002年,作為聯合國“藝術與科學”課題的研究者,我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圣荷西分校亞洲文化中心進行研究工作。這7年,對我個人創作來說,是一次難忘且珍貴的經歷。它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還增長了藝術知識,在游歷世界各國的同時,更是觀賞了多彩絢爛的世界藝術。1996年,我創作的非具象繪畫《黃河之水天上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它是拋棄水墨和毛筆而采用礦物彩色顏料并以潑灑的手法創作而成,是我藝術探索的成果,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這種在傳統水墨繪畫基礎上的創新,成為爾后一段時期內主要的創作方式。

觀照生命和未來的

“超象”藝術

學術家園:您的這種非具象繪畫,被稱為“超象繪畫”。什么是超象繪畫?如何來理解它?

王林旭:“超象”,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典藝術的命題,也是西方藝術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抽象藝術思潮所面對的命題。它取義于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為旨歸,是藝術創作的指導原則,更是藝術審美境界的最高要求。

長期以來,人們對“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理解,在于超越物體原初的視覺物象去捕捉和描繪心中的審美意象,但對如何略于形似去表現對象的內在神韻,人們的創作方法和語言方法卻千差萬別,大致可以劃分為具象和抽象兩大類。也有人將介于具象和抽象創作方法之間的高度主觀意念支配下的藝術稱為意象藝術,屬于無法與具象和抽象兩類藝術構成平行對等關系的第三種藝術語言。理由在于,具象和抽象藝術都是要追求意象的,而意象本身是不能夠脫離開具象和抽象的視覺形式而獨立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大腦意識和感覺興味中間。

我的“超象繪畫”,首先就是試圖在具象藝術注重對象形象的寫實性描繪和場景的真實性再現之外,去捕捉更加博大深邃的宇宙生命的律動。它非寫實也非再現,也不是對自然物象的模擬和再現,這是它的第一個語言特點。其次,它雖然是非具象的,但從整個畫面的造型結構、色彩和色調等元素來看,某些局部甚至整個畫面圖像,依稀有著自然物象的影子,宇宙的混沌、大地的厚重和云霧的蒼茫,都能夠讓觀眾感同身受。再有,我多年的創作實踐形成了當下繪畫的一個范式。它既不同于具象和抽象藝術的創作方法,又保留了自然物象的痕跡,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法。同時,它格外關注創作和欣賞時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和現場感受,注重將轉瞬即逝的審美意象在意象空間和意象構成上進行拓展,讓意象焦點向主體的自我轉移,將審美主體(既指藝術家本人,也指欣賞者和接受者)在意象構成中的主導地位自覺并且更大地加以強調和突現,從而強化了意象生成意境的可能性。因此,它的第三個特點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追求有形之外無形的生命本體這個最高審美境界的旨趣。

學術家園:能否舉例說明一下呢?

王林旭:比如《沙塵暴》系列作品。它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特別是1986年,我在寧夏、內蒙古等地真切感受到沙塵暴的“威力”和危害,那種沙塵揚起時像一面墻壓倒過來、對面不見人的場景至今令我難忘。我當時就想,我要把它畫下來。所以從1986年創作第一幅畫開始,一直到1998年,推出以“沙塵暴”和“環保”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是以中國水墨的繪畫方式,加入日本運用材料的方法和西方的視覺方式,創作了沙塵暴系列。它不是在描繪具體的風景,包括對海嘯、地震、霾等的創作,都是非具象又非抽象、非寫實也非再現,我是將自己對自然的感受傾注于藝術創作之中,在表達我的目的的同時,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如我想讓人們關注自然災害帶給人們的危害,那么如何來表現?比如《共同的家園》系列作品,雖然以竹子為意象,但主題卻表現在意象之外。竹子本來是綠色的、青色的,我把它畫成黃色的、白色的,山水云氣風等環繞在竹子周圍,這是環境對它的影響,所以當人們看到這樣的竹子,就會有所思考。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學術家園: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比較關注自然與人的關系,并以此來表現宏大的主題,在您看來,這種觀照來自哪里?

王林旭:自然與人息息相關。從情感上講,我一直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在田間地頭長大,泥土的氣息、湛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的稻田是我熟悉的自然風光。雖然已經離鄉多年,但這種情感不會消失,不管在哪里,自然帶給我的感受都是最直接的。從藝術上講,關注自然與人,不僅是我不斷進行探索、實踐的結果,也我藝術創作的追求所在。因為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不管是以中國水墨的方式來表現,還是以金銀等新材料的運用來呈現,它都是我藝術實踐和藝術追求中的一種自然流露,是我對生命、對世界、對宇宙的一種思考的表達。

學術家園:這讓我想到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重要命題。對此您有哪些思考?

王林旭:首先,這是中國畫所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也是我創作的出發點。不管是早期畫竹,還是后來畫的超象藝術,“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始終。其次,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總結和繼承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精髓,是中國繪畫創作中的核心。同時,借鑒和吸收外來藝術和文化中的精華,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是當下中國藝術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語言和窗口。還有,“天人合一”也有其時代感。在信息化時代,中國的繪畫藝術中“天人合一”思想也要有信息化時代的思想,有信息化時代的“天人合一”。因而,藝術創作也應順應時代、表現時代、反映時代。所以我的《共同的家園》和《互動的世界》兩幅表現時代思考的作品被聯合國收藏。我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在“天人合一”哲學觀的前提和觀照下,審視今天人們對藝術和文化的感知與審美。讓世界讀懂中國,那么就要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美術,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美術就要有中國的思想、中國的風格、中國的精神和中國的氣派。

學術家園:您提到,藝術要反映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也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能否結合您的創作實踐談談藝術與時代的關系?

王林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我看來,美術創作是最能反映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一門藝術了。清初畫家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說藝術創作要反映時代,藝術家要有對時代的感知。比如,羅中立創作的《父親》,表現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變革時期的中國農民形象,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繪畫所表現出的時代精神和面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農民逐漸過上了好日子,反映農民生活的畫作也越來越多,有的農民也成了畫家,創作出一系列色彩明快、展現農民自己生活的作品。再比如,我創作的《沙塵暴》系列,也是反映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沙塵天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這組繪畫中蘊含著環保理念。作品一問世,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因此,藝術要表現時代、反映時代,同時,時代也為創作者提供了創作空間、創作素材和創作靈感,這需要創作者有著強烈的藝術感知力和時代敏銳性。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 創作 中國 繪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