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閔慶文委員:從田間地頭尋找文化產業原創力

2019年03月05日 19:25| 作者:徐金玉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徐金玉)“在浙江青田有這樣一對夫婦,2005年以前,他們延續著祖祖輩輩的種稻養魚生產方式,早出晚歸,年收入卻只有幾千塊錢;2005年以后,他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年收入能達到七八十萬元!”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說。

是什么,讓這個家庭有了“脫胎換骨”之變?

閔慶文緩緩道出了一個詞——農業文化遺產。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而正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成功助推了這些貧困戶脫貧致富。

“講文化扶貧,不應當停留在文化藝術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幫助。實際上,很多貧困地區有著特殊的生態、文化、景觀資源,農業文化遺產就是寶貴的財富,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可以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閔慶文說。

閔慶文是行走在中國大地上的農業文化遺產專家,他用腳步丈量農業中國,也在這其中發現了農業文化遺產與脫貧攻堅的關系。“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文化遺產和由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已經分4批發布的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104個縣區市,其中就有40多個屬于國家重點貧困縣,是實施精準脫貧的重點地區。”

閔慶文說:“這些地方絕大多數位于高原、山區、洼地、旱地以及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是,它們生物資源豐富,還有許多本土性農業物種,生態環境良好,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傳統知識豐厚,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資源管理技術;文化資源富集、鄉村景觀優美……這些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對于當下和未來,特別是對于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同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閔慶文看來,這些看似不起眼、甚至被許多人誤認為是落后的生產方式的農業文化遺產,都是“寶貝”,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后發”優勢。

那么,農業文化怎么才能實現產業化,進而接動更多農民致富?

“在文化扶貧中的高頻熱詞——非遺,就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農業,或者與農業直接相關,這樣的例子枚舉。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中,有一種文化形式叫魚燈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的老百姓,一邊唱歌一邊勞作,創造的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哈巴等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成為文化扶貧的重要力量!”閔慶文如數家珍。

將文化與生態、農業、旅游結合,助力精準扶貧,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產品,不僅是優質特色農產品,更是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有著顯著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符號,通過生態地理標志認證、文化價值發掘與遺產品牌打造,可以提升產品的銷售價格和附加值。”閔慶文說,“更重要的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可以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生產鏈與價值鏈延長,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反過來也有利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來自城市的游客到遺產地來,不僅能享受視覺盛宴,還能在農業文化的浸染與體驗中,獲得心靈的洗禮和精神上的滿足。”

“從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經驗來看,要推進文化扶貧,一要扶志,即通過文化引導,讓老百姓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不甘貧困的志氣;二要扶智,要讓他們有能力認識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掌握市場開拓能力好而經營管理能力。文化扶貧,農業文化遺產大有可為!”閔慶文說。

編輯:劉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