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頭條 頭條

向沙而戰 ———探訪榆林治沙英雄

2019年04月30日 22:18 | 作者:路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高高的沙丘上行走著長長的駝隊。在陜西省榆林市林業展覽館中,一張拍攝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在,就是拍電影我們都找不到這樣的場景了。”講解員一句看似云淡風輕的話,道出的卻是榆林人七十年治沙的輝煌成就。

記者采訪石光銀

記者采訪石光銀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由于歷史上長期人為墾殖和氣候演變,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沙害嚴重。受風沙侵襲壓埋,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遷。新中國成立后,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向被稱為“地球癌癥”的荒漠化宣戰,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沙造林運動。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荒沙肆虐到綠滿山川的生命奇跡。

記者采訪石光銀2

記者采訪石光銀

■宣戰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壓,房埋沙里頭;屋里白天要點燈,屋外抬腳不見蹤。”在榆林市定邊縣,老輩人傳下來的民謠說的正是沙塵暴的情景。對于治沙英雄、第二屆至第六屆定邊縣政協委員石光銀來說,他的治沙“初心”正和一場沙塵暴有關。

八歲那年,正和小伙伴一起放羊的石光銀遭遇到一場鋪天蓋地的沙塵暴。風沙翻滾著,像來勢兇猛的巨流,頃刻間天地一片黑暗。這場沙暴將石光銀刮到了30里外內蒙古的一個村子,幸好一戶牧民收留了他。三天后,石光銀被父親找到帶回家。而和他一起放羊的小伙伴,卻再也沒有回來。由于房屋被流沙掩埋,幼時的石光銀隨父親搬過9次家。“長大一定要治沙”倔強的石光銀堅定了決心。

郭成旺父、子孫三代治沙人

郭成旺子孫三代治沙人

1984年開始,國家允許個人承包治理林場、荒山和沙地。石光銀辭去農場場長職務,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承包3000畝荒沙地,成為榆林承包沙地治沙的第一人。

“我不治沙,沙就要治我。”“我們受荒沙的苦太多了,不能讓孩子們再受這個罪。治沙就是為了子孫后代。”向荒沙而戰,治沙英雄們發出最樸實的宣言。

1966年,17歲的牛玉琴從定邊縣嫁到了同樣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常年飽受風沙之苦的榆林靖邊縣金雞沙村。1985年,牛玉琴和丈夫張加旺變賣家產,與當地政府簽訂了1萬畝荒沙承包治理合同,她說,當初就是為了改善生存環境,過上好日子。

■告捷

在與沙戰斗的史詩中,也有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這樣的英雄集體。

1974年5月,54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響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成立女子治沙連。現任榆林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機關調研員的邊兆芳就是女民兵中的一位。

郭成旺父、子孫三代治沙人2

郭成旺子孫三代治沙人

“帶著白水和高粱青稞面饃,我們就向沙漠進發了。沒有樹苗,大家一起把柳枝截成一尺長左右栽。頭一天栽的樹苗,晚上就被沙埋住了,第二天挖出來重新栽。挖得手指頭上全是血,一邊挖一邊哭。”回憶當年的情景,邊兆芳仍然飽含熱淚,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治住沙!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已經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栽植樟子松3000畝、柳樹和楊樹35萬株,治理荒漠14400畝。

1984年雨水充沛,石光銀的治沙公司承包的沙荒地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這給了石光銀莫大的信心。緊接著,他把目光投向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的長茂灘林場5.8萬畝荒沙荒灘。

“四方父老鄉親:我叫石光銀。我成立了一個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窩沙。凡愿意與我一起治理狼窩沙的,一概歡迎。”1986年春天,石光銀用一張“招賢榜”招來了上百人的團隊,拉開了大戰狼窩沙的序幕。這一年,石光銀和大家在沙漠中忙碌了50多天,沒想到四五月間連刮11場大風,90%的樹苗損毀殆盡。第二年春天,石光銀又帶領100多人出發了,這一次的成活率只有20%。一起去治沙的人勸他:“老石,你這不是治沙,是撂錢呢。


治沙英雄、全國人大代表、十八大黨代表、第二到第六屆定邊縣政協委員石光銀

可石光銀不服輸,通過外出考察學習,1988年春,他們改用了“障蔽治沙法”: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使沙丘不流動,在沙障間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樹,通過這個辦法,樹的成活率達到了80%。

如今,石光銀通過聯合周圍6個村127戶農民組建的股份制治沙公司,累計承包治理荒沙、鹽堿地25萬畝,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筑起了長百余里、寬12里的綠色屏障。

在牛玉琴為數眾多的獎狀中,記者看到很特殊的一個,2009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她《中國生態貢獻獎》。獎狀上寫著:“從1棵到2700萬棵,染綠荒沙7000公頃,逼退風沙10公里,這是一場人和沙的較量。淳樸賢淑,堅韌勤奮,她是治沙英雄中的英雄。”

牛玉琴和她的兒子

牛玉琴和她的兒子

■堅守

“那時候,連做飯燒火的柴都撿不到。”為了柴、為了樹,1984年,63歲的靖邊縣農民郭成旺和政府簽訂了4.5萬畝荒沙地承包合同。第二年春天,他拿著自家的全部積蓄1200元和借來的4000元錢,跑遍了全縣8個林場,買下5萬株樹苗,開始了與荒沙的斗爭。村里人給帶著樹苗、干糧向沙窩窩進軍的郭成旺起了個綽號“犟板筋老漢”。

98歲的治沙英雄郭成旺和他的孫子郭建軍

35年時間過去,當年的4.5萬畝荒沙地變成了綠洲。而98歲的郭成旺依然在指導著71歲的兒子郭喜和、49歲孫子郭建軍植樹造林,在西安上大學的24歲曾孫郭濤也會在假期來幫忙。“一家四代”治理荒沙的故事,為“愚公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1988,牛玉琴的丈夫患骨癌去世后,周圍人勸她放棄治沙。可“婦盡夫愿”的純樸思想支撐著她繼續走在治沙路上,而且她植樹造林的信念更加堅定。

2008年在植樹節這天,石光銀唯一的兒子石占軍在幫助父親從銀川調運樹苗返回途中發生車禍不幸身亡。老人家在安葬愛子的第三天,就強忍著巨大悲痛又帶領公司全體員工奔赴治沙造林第一線。

牛玉琴和石光銀的孫子都在大學里讀與林業有關的專業。他們向記者表露,還讓要孫子來接治沙的班。

在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展板上,記者看到這樣的女民兵留言,“只要沙漠還沒有治好,我和我的孩子們就不能安心。治沙連是最鍛煉人的地方,我老了去不了,我的女兒們應該去。”

毫不夸張地說,讓沙漠染綠的正是這些治沙人的執著與堅守。

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謝安鴻介紹,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157萬畝,林木覆蓋率由建國初的0.9%提高到33%,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治理。

治沙英雄,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牛玉琴

 幾十年的治沙歷程中,涌現出了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朱序弼、杜芳秀、張應龍等一大批全國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形成了“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沙漠已經遠遁,逐漸退守到了人們的記憶之中。而治沙英雄群體所共同凝造的治沙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