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

2015年04月09日 09:14 | 作者:鄔賀銓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我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既是順應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趨勢,也是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戰略決策。

  “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顧名思義,“互聯網+”是互聯網功能的增強和應用的拓展?;ヂ摼W的應用從面向網民個體到面向企業的拓展,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躍升,可以說“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演進和互聯網化深入的新階段。

  互聯網發明至今45年了,前25年主要限于學術應用,自1994年互聯網開始商業化,中國也是從那時開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這20年來互聯網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WWW、P2P(對等通信)、IM(即時通信)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已經從收發郵件的聯絡平臺發展到閱讀和下載文件的瀏覽平臺、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催生了O2O(線上到線下)結合的應用,互聯網與傳統集市結合有了淘寶,與百貨賣場結合有了阿里巴巴、京東,與金融業務結合有了支付寶,互聯網已經滲透到零售、批發、物流、金融業等領域,將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結合,破除了信息不對稱壁壘,減少了中間環節,提升交易效率。醫療、教育、交通、旅游等與消費者生活工作更加貼近的行業也正在受到互聯網化的影響。總的來說,這20年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應用。中國由于傳統商業和公共服務發展的滯后,造就了互聯網在這些領域應用的機會,中國網售占零售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按照美國VMWare公司估計,就面向消費的互聯網經濟規模占GDP的比例而言,2014年中國為4.4%,美國為4.3%。面向消費的互聯網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現在互聯網化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即向產業應用拓展。盡管在這之前,互聯網已經在產業供應與銷售的流通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核心制造環節的應用僅是入門狀態,互聯網尚未真正成為制造平臺和工作平臺。基于互聯網從IT(信息技術)到CT(通信技術)再到DT(數據技術)的發展,同時為了適應從數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轉變,近年德國和美國相繼提出工業4.0和產業互聯網的概念,美國GE公司預測全球產業互聯網的增加值在2025年將占到GDP的50%,顯示了產業互聯網較消費互聯網更宏偉的未來。麥肯錫公司以云服務滲透率和中小企業互聯網使用率來比較中美產業互聯網差距,2013年我國僅相當于美國的1/3~1/4,VMWare公司認為大約到2040年中國的產業互聯網才有可能趕上美國。

  “互聯網+”是互聯網化的新階段。“互聯網+”階段與消費互聯網階段不同。在消費互聯網階段,網絡是互聯網發展的載體,網民是驅動力,互聯網企業是主體。在包括產業互聯網的“互聯網+”階段,O2O是載體,市場是驅動力,實體經濟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是主體,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行動中將發揮開拓者作用,但“互聯網+”的成功更需要實體經濟企業發揮主力作用和政府的引導。

  我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既是順應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趨勢,也是打造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戰略決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從政府工作報告所指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圖看,“互聯網+”覆蓋的范圍比產業互聯網或工業4.0還要寬,在強調開拓面向產業應用的同時,將繼續深化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還將強化面向政務特別是社會管理與民生服務的應用。其中制造業的互聯網化是重點,“互聯網+”致力于將互聯網的應用覆蓋制造業全鏈條,包括企業間的協作和從供應鏈到端用戶的綜合集成,發揮我國在消費互聯網方面的優勢,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將兩化融合拓展到更寬廣的產業領域,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發展生產力、提升競爭力是“互聯網+”行動的目的,但還應有更高的追求,“互聯網+”應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的平臺與動力,以互聯網的開放、包容、群智、創新的思維改革生產關系,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一個一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引發發展模式的變革與潛力的釋放,提升核心競爭力,保證長期可持續發展,這應該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使命。隨著實踐的繼續,相信公眾對“互聯網+”內涵的理解會更深入。

  “互聯網+”行動計劃即將啟動,互聯網企業聞風而動,IT企業躍躍欲試,現在需要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的參與,特別是需要實體經濟企業的后來居上,構建“互聯網+”的良好發展生態。

  (作者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

 

編輯:水靈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 學術應用 中國制造2025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