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古代半人半魚生物:鮫人淚化珍珠 海人魚貌美

2016年02月19日 15:53 | 作者:盛文強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編者按:書鄉周刊記者和“海洋文學”作家盛文強在訪談中,聊到了正在熱播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他認為《美人魚》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較為可觀的人魚傳說,與舶來的人魚故事相映成趣。盛文強特為本報提供了兩篇新創作的“美人魚”考釋,以饗讀者。


35e0eb1190ef76c670341d6b9b16fdfaae51674e


762848d304ef7feca123ef723785377d


b7e92f35gw1f0fbjlbnvbj20vj0hs74x


u=1886948080,2703399898&fm=21&gp=0


點擊進入下一頁

  漢畫像中的人魚


點擊進入下一頁

  陵魚,據明刊本《山海經繪圖全像》


點擊進入下一頁

  《西楞魚圖》左為男魚,右為女魚


哪本書的人魚最多?


最為密集的人魚形象來自《山海經》,比如《山海經·海內北經》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郝懿行注曰:“查通奉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后有紅鬣,號曰人魚,蓋即陵魚也。”海上見聞的注入,使人魚的形象不斷豐富,而這些傳說的源頭,都指向了《山海經》,可見這部古書的輻射作用。《山海經》中還有人魚、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魚身的怪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魚,這里的人魚,指的應該是鯢魚,即俗稱為娃娃魚的大型兩棲動物,《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人魚的特征:“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


人魚“音如嬰兒”,可使我們想到娃娃魚類似嬰兒啼哭般的鳴叫,而鯢魚健碩的手臂,圓鈍的頭顱,還有搖曳的長尾,再加上嬰兒般的啼鳴,都給先民帶來了半人半魚的錯覺,《山海經》中的人魚形象多半來于鯢魚,比如《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的“魚婦”具有死后復活的神力:“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魚婦的狀態似在半枯半榮之間,而且“死即復蘇”,這可以看做是娃娃魚的冬眠習性在神話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復蘇”即醒來。死而復蘇的故事對先民來說無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后復蘇是值得羨慕的神通,似乎跳脫了生死界限,游弋于生死之間。因此后世墓葬中常用人魚形象的紋飾,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愿望。


河伯也是人魚


在漢民族的神話中,河伯也是人魚的形象,《尸子》載:“禹理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于淵中。”《博物志》亦載:“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所謂的河精,也就是河伯,是中國神話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獻出河圖,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場時間,只留下一個半人半魚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馮夷,又名冰夷,《清冷傳》認為馮夷服了仙藥才入水中為仙人:“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酉陽雜俎》說得更加直接:“冰夷人面魚身。”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魚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畢竟那時的水域內,仍是魚的世界。


眼淚化成珍珠報恩的鮫人


《搜神記》中又記載了一種生活于南海的鮫人:“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鮫人故事也流布甚廣,鮫人織成的“鮫綃”入水不濕,是難得一見的至寶,《述異志》稱之為絞紗,而且價值不菲:“南海出絞紗,泉室潛織,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陸游《釵頭鳳》一詞中說“淚痕紅悒鮫綃透”,也是用的鮫人典故。鮫人哭泣的眼淚,則能化作明珠,更被后世的野史所津津樂道,《博物志》中甚至演化出了“鮫人報恩”的故事母本:“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看,鮫人從海中出來,居然借住在百姓家中賣鮫綃,臨別時,問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對著器皿哭泣,于是眼淚化作珍珠滿盤,作為答謝主人留住的禮物。蒲松齡甚至寫到了一個“海中市”,四海鮫人都在這里互相貿易,交換珍寶。鮫綃和明珠價值連城,可看作是對海洋財富的一種夸飾般的想象,而鮫人成為這些財富的持有者,令人心馳神往。


四肢兼有的“海人魚”


還有一種人魚傳說,似與“半人半魚”的人魚外貌大有不同,這種人魚被稱為“海人魚”,是四肢兼有的海中類人生物,林坤《誠齋雜記》:“海人魚狀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為美麗女子,無不懼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發如馬尾,長五六尺,臨海鰥寡居多取養池沼。”這里出現的海人魚,是一種與人幾乎完全一樣的生命體,幾乎看不到魚的特征,而且是“美麗女子”,所以沿海地區的單身漁民多抓來這種人魚養在池沼里,以備不時之需。清代生物學家聶璜在《海錯圖》中也記了與之類似的“四肢俱全”的海人魚:“人魚其長如人,肉黑發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后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聶璜所記的海人魚,有些細節還保留了海洋生物的蛛絲馬跡,比如背后的翅(鰭),手指間的連蹼,這些細節,昭示著海人魚來自海底世界。至于海人魚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謎,海人魚的記載多來自兩廣一帶的民間傳說,疑為南海鮫人故事的延伸。


堪與安徒生童話媲美的中國人魚戀


《聊齋志異》中還有一則《白秋練》,說的是魚化為人,與人相愛的故事,與安徒生的故事最為接近。故事的男主人公慕蟾宮是商人之子,有文才,在船頭吟詩,被白鱘精白秋練看中,幾經波折,二人終成眷屬。白秋練還保留著魚的生活習性,隔三差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宮舉家遷到了湖畔居住。就像童話故事里說的一樣,他們幸福而又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古老的人魚故事,終于脫離了神秘和玄奇的窄門,在后世文人的再度創作中變得有血有肉,白秋練也成為中國美人魚中最為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古代 半人半魚生物 鮫人淚化珍珠 海人魚貌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