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向勞動者“傾斜”如何

2017年05月02日 10:55 | 作者:王慧敏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住所不遠,就是浙江美術館,館里經常舉辦各種美術展覽。盡管于繪畫我是外行,但時不時也會進去一眼,一直有這樣一個遺憾:展品中勞動者的身影不多,佳作更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大學的時候,曾看過羅中立的成名作《父親》,其震撼至今留在心間:黝黑的滿布溝壑的臉,透著希冀深陷的眼窩,干裂的微張的口唇,還有位于畫面最前方捧著粗瓷碗的那張粗糙、裹著厚厚的老繭的手……典型的中國農民的臉和勞動人民的手啊!


羅中立 《父親》


站在這樣的肖像前,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所散發出的淳樸的氣息,甚至似乎能聽到他額頭上的汗水滴在大地上的聲音。

馬克思說過:“勞動創造了美。”的的確確,無數勞動者用裹著厚厚的老繭的手,為家為國撐起一片藍天。勞作的艱辛和人性的光輝,也讓那些有良知的美術工作者發現了生活的真實和美的真諦,并在對勞動者的關注和描繪中,折射出思想深度,激起觀眾的審美共鳴。

這樣的時代經典,值得重讀,也值得我們反思。為什么當時能出現如此有震撼力的作品?沖破了“文革”長時期的思想桎梏,人們的情感復蘇,開始直視現實,讓美術和時代血肉相連。

與昨日相比,今日中國顯然已建立起更為宏闊、更科學的歷史觀,隨著思想的開放、交流的頻繁、交通的便利,美術與世界、與現實建立起更廣泛、更密切的聯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雖然表現勞動者題材的作品仍不鮮見,卻再也難以看到如《父親》般震撼心靈的經典了。

有人說,今天,少有藝術家再愿意下苦功夫;也有人說,藝術空前多元化的今天,品位和要求都提高了。兩方面的原因或許兼而有之,但不容回避的現實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社會在不斷進步,然而,藝術的“升級換代”卻還沒有真正完成。究其原因,藝術家的筆下缺乏“溫度”了。那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韌勁,更是在商品化的浪潮中褪去了。

無論是文學還是美術,創作者的敏感,來自于對現實生活的強烈的直覺反應;創作的成功,來自于專注、持久的堅守與探索。幻想“才長一尺高就結穗”,是不現實的。我讀過羅中立的創作體會:為了畫好這幅畫,他陪著那位淘糞農民一起行動,即使除夕夜也不放過。農民的堅韌、質樸感動了他,他又通過畫布、筆觸感動了更多的人。

編輯:楊嵐

1 2

關鍵詞:向勞動者“傾斜”如何 向勞動者傾斜 勞動者傾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