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元代出現“真正意義的瓷上作人物畫”

2017年05月02日 13:54 | 來源:新快報
分享到: 

原標題:元代出現“真正意義的瓷上作人物畫” 大家對瓷器有了“獲取知識”的附加訴求

■元 14世紀中期 青花鬼谷下山圖罐 雅昌供圖

■明崇禎 青花錢塘夢 故事圖盤

■清順治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紋棒槌瓶

在收藏家曾波強工作室中,一件乾隆到嘉慶的粉彩大瓶,吸引了收藏周刊記者的注意,這件繪有正面五爪金龍,采用雕瓷“減地法”與平面彩繪結合的瓷器,描繪了一個人物場景,小孩捧“爵”,瓶裝“三戟”,寓意“加官進爵,平升三級”的故事,這正是古代瓷器常見的人物類題材。曾波強介紹:“人們對瓷器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觀賞層面,而是有一種傳播知識的訴求。”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梁婉瑩

對瓷器不再停留在釉色器型等觀賞層面

人物題材何時出現在陶瓷器物上,暫無資料可查,但唐代長沙窯已出現“蓮花童子圖”的陶瓷器卻是瓷上人物圖案的一例證。雖然這個在陶瓷收藏家朱紹良看來,是“刻畫”而并非“瓷上作畫”。“元代真正現代意義白瓷的出現,有了青花鈷料,才較多地出現瓷上作人物畫。”這一點,也得到了陶瓷收藏家曾波強的認同,他更認為:“這跟當時的審美變化有關,人們對瓷器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釉色、器型等觀賞層面,而是有一種傳播知識的訴求。”

相信不少人對2005年那件以2.3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依然記憶猶新,這被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形容為“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的青花大罐,正是元代人物故事題材的代表之一。

這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這一歷史故事。瓷身圖中,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衣褶紋的疏密曲直變化體現出這一動作,加之面部精細的刻畫,顯示出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自若神態,兩名士卒手持長矛于車前開道,一位青年將軍縱馬而行,手擎書有“鬼谷”二字的戰旗,蘇代騎馬緊隨其后。整個畫面主次分明,青花設色濃郁,一行人與周圍景色構成了一幅大氣磅礴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

據了解,元代青花瓷裝飾主要受當時興盛的戲曲影響,多采用歷史題材的人物紋,除了上述“鬼谷子下山”,還有“昭君出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蕭何月下追韓信”等。

明朝時戲劇和神話成為瓷繪主要題材

明代,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文藝迅速繁榮,小說、戲劇成為文藝的主流。以戲曲故事為題材的圖書插畫、年畫及各種工藝品上的圖案盛行。因此,戲劇人物故事和民間神話傳說,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游記》等, 是這一時期瓷器上最豐富、最主要的題材。

據研究顯示,明末,以陳洪綬為代表的畫家參與版畫創作。瓷器上的畫面又以版畫為藍本, 多以細線雙勾, 線條簡潔流暢,形象清晰分明。瓷器描繪的戲劇故事畫面多以三國戲、水滸戲、隋唐演義等多見,其他還有木蘭從軍、二十四孝、周處斬蛟等傳說故事的圖景。

曾波強也介紹,“瓷器出現名著題材最多的時間是在17世紀晚明至康熙早期,那時候的青花和五彩大量出現了各種故事,比如《西廂記》《牡丹亭》等。這個跟整個社會風尚有關,晚明時朝廷對民間的思想文化傳播控制已經弱了很多,民間思想比較自由,且御窯廠窯工散落民間,所以,民窯在晚明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質量甚至比萬歷的官窯還要好。那時候資本主義萌芽,海上走私也有很多,民間對外貿易興起,因此,為了滿足歐洲人對中國的好奇及國內新興階層的需求,這些較高質量的瓷器就會被大量地描繪上名著故事。”

其中,上海博物館就藏有一件“明崇禎 青花錢塘夢故事圖盤”,正是17世紀描繪典故的陶瓷代表之一。這個盤以釉下青花裝飾,表現的是蘇小小和司馬才仲之間愛情的神奇傳說。畫面中有一帶月洞門和回廊的卷棚頂建筑,四周古樹參天,山石奇峻,前面湖泊蕩漾,后有欄板圍繞,屋內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案幾上放有燭臺、花插、冊頁和酒杯。畫面的右側一青年女子正手持響板而歌,“春風酒一壺,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無,試聽錢塘夢”。

盤所描繪的是蘇小小和司馬才仲的離奇愛情故事。司馬槱,字才仲,北宋時期文人,曾在蘇東坡的薦舉下于秦觀幕下為官。年輕時在洛陽曾經夢見一個美人搴帷而歌。問其名,曰:西陵蘇小小也,問歌何曲?曰:《黃金縷》。蘇小小是南齊時期錢塘的名妓,貌絕青樓,才空士類,當時莫不艷稱,后紅顏薄命,被葬于西冷之畔,但以后人們卻常常看見蘇小小出現在西湖邊。若干年后,司馬才仲前往杭州西湖蘇小小墓前拜謁。當天夜晩,夢見蘇小小,并與之相愛。三年以后,司馬才仲死于杭州并葬于蘇小小墓側。這是一個超越了時空、地域的愛情故事,兩者時間上相隔百年,在人鬼之間產生了凄美委婉的愛情,驚天地而泣鬼神。

陶瓷藝人有意識地把中國畫搬上器皿

任職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余曉霞撰文認為,“五彩是起源于明代,是景德鎮首創的釉上彩繪的一種傳統瓷,五彩瓷的出現其主要的內動力,是古代陶瓷藝人有意識地把中國畫搬上陶瓷器皿的強烈愿望”。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在明末清初,人物畫題材在瓷器上的反映發展到了頂峰,朱紹良稱:“康熙時期五彩的人物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這個時候也出現了很多刀馬人物,(人物畫在瓷器上的反映)確實在康熙時期達到了一個巔峰。”

曾波強也稱:“五彩顏料比較穩定且豐富,彩繪技術成熟,人物題材畫得最精的。”他進一步介紹,類似《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反映社會某類訴求的題材在康熙二十年左右以后,便慢慢減少,“清代政權穩定后,康熙需要更多喜慶的、吉祥如意的題材,取而代之的是《郭子儀賀壽》、科舉題材《獨占鰲頭》等”。

欣賞

清順治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

“清順治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描寫的故事來自《史記》的《司馬相如列傳》,文中雖有“卓文君私奔,相如與之馳歸成都,后家貧,復至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酤酒,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的記載,但無司馬相如橋柱題誓志的著錄。

明中晚期孫柚將司馬相如的故事編成傳奇《琴心記》,劇中講述司馬相如得到岳父資助在歸成都途中遭寇,被洗劫一空,文君又生病臥床不起,不知今后如何,為決狐疑,赴嚴君平處問卜,過醫士王草頭家求藥,得知夫人之病無礙,其運亦亨,不禁大喜。返家時于升仙橋小歇,家童青囊進言相如莫忘前程,相如當即要家童借取筆硯來,在橋柱上題下:“若今生不乘駟馬高車,誓不過此橋。”相如歸家后不久果真接到皇帝圣旨,赴京應差,享受豪華。《琴心記》敘述相如橋題誓志時只有其與青囊兩人在場,而此觚畫面所繪相如于升仙橋題句時旁除家童外,另有卓文君與丫環,此當是戲曲在民間流行后,劇中的細小情節是不斷按照人們的喜好加以修改的結果。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紋棒槌瓶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紋棒槌瓶”2011年在北京保利以126萬元成交。所謂“青花則取其沈靜。五彩則喜其豪宕。”《陶雅》評點康熙五彩更以“奇詭”二字形容,與此器吻合。此康熙棒槌瓶所繪為月下人物聽曲,一人擊板,一人持戟表演,神情動作均極“豪宕”,旁有夫妻二人賞戲,果饌羅列,美酒佳肴,然樂而忘食,神情專注,故曰康熙五彩“所畫人物,每詼詭可怖,怪怪奇奇,千態萬狀,余不諳戲曲,不能名其妙”。康熙五彩之妙,有待方家細細品味。


編輯:楊嵐

關鍵詞:故事 人物 瓷器 青花 題材 瓷上作人物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