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高文:行向高處

2017年12月18日 09:23 | 作者:王卓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教育和科研,是高文的事業,也是他日日仍在行向的高處。

C2017-12-18zx801_P_1_538_693_1563_1277

◆高文簡介

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曾主持兩項國家“973計劃”(任項目首席科學家)、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以及20余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次(2006)、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次(2000、2002、2003、2005、2012)、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次(2015)。


如果身在北京,高文的一天基本平分兩半。一半在北京大學,一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長期來回穿梭,他對兩者之間不足5公里的路已了然于心。這種熟悉,就像他對教育和科研兩個領域兩個角色的認識一樣。

大學教育與計算機相關領域科研,是他幾十年來的生活,“自然而然、腳踏實地。”這種“自然而然”的背后,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實踐,攀向高處同時面向未來的堅持。

感知“做學問做研究的態度”

11月中,高文剛從美國出訪歸來,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中央黨校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學習培訓,休息調整、轉換頻率于他來講,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高文身邊的同事也說,認識20多年,“就沒見過高文睡午覺。”

在黨校見到高文,也正是個中午。校園里遠遠看到剛上完課吃罷飯的高文,大幅擺手示意。快速、大步、微笑,他在滿滿一上午的學習后呈現出的精氣神,讓人印象深刻。

原本短短一個午休時間,硬是被他分成了幾塊。先一件件處理從北大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帶過來的緊急文件,一個電話會議……短短兩個小時的分配,也投射了他對待時間的態度。

無法拉長時間,就把時間用得更厚。

之前幾天的美國之行,高文也是如此。在作為評選委員會委員參與今年的ACMFellow(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士)評選工作之前,他找時間專程去拜訪了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的霍普克羅夫特教授,這位剛剛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計算機算法大師,曾在中國有過一段時間不算太長的執教經歷,卻對中國教育改革、質量提升頗有熱情和想法。

高文想聽聽霍普克羅夫特關于大學教育的新理念、“怎樣的教育提升更有力有效”的新想法,想與他交流“教育怎么更好地為自己的國家培養人,讓中國的頂尖學生對中國社會有貢獻”……這些也正是他邁上大學講臺后,一直關心的事。

如果從上世紀80年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博士時站上講臺算起,“老師高文”這個身份,已經有30年了。他說起話來循循善誘,真誠堅定,個性與老師這個身份互相影響,似已天然契合。上過他課的本科生不計其數,他帶過的博士也有百余人,“老師高文”在這條長長的教學路上,有堅持,也有反思。

堅持的是讓學生感知“做學問做研究的態度”,是給予學生支持。“做研究,毅力是最重要的。比如博士生不只是要做簡單訓練,更多是要做探索性的事情。大家都已經知道標準是什么,做不好就只有一條路,繼續。”

高文的這份堅持,學生們的感受直接且強烈。

“我博士畢業后做科研,跟讀博士時一樣刻苦,離不開高老師的熏陶。”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教授田永鴻曾是高文2000年的博士生,“他是真正能以自己做人做事的態度帶動和影響別人的人。學術上是高老師領著進門,從最初一無所知,到后來敢去和國際一流青年科學家相比。關鍵時刻,高老師總是能提出切實的、建設性的建議。”

帶學生的時候,只要在北京,高文就會高頻次去實驗室工作,更會主動找學生聊一聊。不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困難,高文都愿意幫他們梳理線索,“先要找對方向,還要堅定不移。”在他的影響下,實驗室形成了一種自覺自律的氛圍,學生們也漸漸形成了一種時時都要保持狀態的習慣,以及對每一個研究項目、每一篇論文負責到底的態度。

“對一些研究方向,比如二維轉三維,高老師認為這是個值得研究的方向,就會鼓勵我們這些年輕老師多花時間,堅持去做。在申請科研項目、和企業界的合作等方面,高老師也都盡力創造一些有利于我們學習、發展的機會。”提到高老師的啟發、支持和幫助,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蔣婷婷,也都是感激。

堅持之余,高文也有反思,“為什么我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從事了科研工作?”信息技術創業潮涌,高文的學生中,走學術路的依舊是大多數。他想是不是他的訓練方法潛移默化有傾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創業之間是不是還有溝壑?是不是要轉換思路?

田永鴻教授倒不是這么想,“不可能所有人都去經商,也總會有一部分人,就是適合踏踏實實做學術,在科研路上走得長遠。中國也一直需要這樣做科研的人……”

“鄉村教師”初體驗

更準確來講,高文成為一名老師,是在上世紀70年代,從大連一個海島上的小學開始的。

彼時不足20歲的高文,板板正正站在大連海島村落里一個小學教室里。由于陳舊而顯得破敗的桌椅后面,年紀參差不齊的五年級學生盯著眼前高高大大的“老師”,聽他生澀靈動講語文,聽他條分縷析講數學。

高文略帶拘謹、非常認真,認真得甚至有些緊張。他知道,到農村小學校教學可能只是他“上山下鄉”所要從事眾多工種中的一項。但對這些學生來說,卻是獲取知識為數不多難能可貴的機會。

當時也不過走出中學一兩年,高文的體會還很切近:一名優秀的老師,對一個腦容量極速增長的少年來說,意味著什么。

下鄉前,高文本是在大連一所普通中學就讀,學校的老師卻恰巧是之前從五七干校返城的重點中學老師,“是大學生。”某種程度來說,這些他眼里“最好”的老師,就是他中學時代的最大意義。“那時候,腦袋幾乎要伸出觸角去吸納知識。而老師就知道怎么調動我們的興趣,知道怎么教能引發我們主動思考。物理老師會想辦法創造條件,幫我們找實驗設備,數學老師講得特別細,會講思路而不是就題論題,至今還能想起他講課的場景……”

這些幾十年后還能回憶起風格與細節的老師,激發了少年高文對學習的熱情,也讓他在心里能描畫出“一個好老師該是什么樣子”。這種形象,也成為若干年后他真正成為老師時,內心責任感的源泉。

在村里小學當老師前,高文還做過很多別的活計。下鄉伊始,他做的是各種各樣的體力活:種莊稼、施農家肥、挖積水的方塘……把汗水揮灑在田里地里方塘里,對于一直在城里生活卻天生豁達的高文來講,雖苦澀卻也新鮮,“雖然累,一點也不頹廢。”

后來,在村里樣樣都做得有模有樣、一學就會的高文,還化身“螺絲釘”,嘗試到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到村里當廣播員搞宣傳,去大隊當電工,為老鄉修收音機和鐘表……因為“接地氣、熱心腸、樂呵呵”,高文跟村民們也結下了深厚感情。他至今還記得,那幾年在鄉下過春節,熱情的老鄉還會排著隊,等著“領回”這個下鄉青年,“回家過年!”

高文笑說,以至于后來有了招工回城名額,大隊書記點名要給高文的時候,他還慷慨地回絕對方,“我干得挺好的啊。讓那些生病的、有困難的先回去吧!”

……1977年,“年輕單純,一心想著要進步且善堅持”的高文還是回到了大連。他被分配到一個輕工業工廠,做學徒。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一個生產烤箱烤爐電冰箱的工廠里遇到的師傅,會成為他人生與事業轉折的關鍵因素。

與計算機“相遇”

工廠里師傅是做晶體管的,對計算機有些許了解,在當時計算機尚不發達不主流的情況下,卻有一種“計算機以后可不得了”的篤信。在高文決定考大學的時候,師傅強烈建議這個“什么東西一學就會,動手能力強,很是聰明”的徒弟,“報計算機專業。”

雖然懵懵懂懂,高文卻也聽從了師傅的建議。還沒弄明白報考學校的方式流程,卻堅定地在志愿報考的所有大學后面,都填上了“計算機專業”幾個字……

1979年,學徒期滿23歲的高文去到哈爾濱科技大學,如愿就讀了計算機專業,卻也成了班里“數一數二”年紀大的學生。“因為很多年紀大的在1977年、1978年都考上大學了。”笑說“有點跟他們玩不到一起”的高文,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專業課程學習上。

善鉆研又學得多,便覺得“課程講得實在有點慢”,高文跟老師商量,能不能跳一級。

期末考試時,高文參加完79級的考試,就被帶到系老師辦公室,接著答78級的卷子,答出來的一點不差。“79級的考試能拿第一名,78級的考試拿到第四名。”……就這樣,跳級“成功”的高文,用3年,完成了計算機軟件專業的本科學業。

沒嘗過松懈的滋味,只是善于學堅持學。此后高文的學業路,仿佛坦途。

1985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博士時,導師給了高文一個機會:在完成國內博士課程后,去日本訪問研修。

當時的東京大學,計算機科研環境在硬件和軟件層面都比國內先進不少。初到日本的高文感嘆過癮,“從前只能在文獻里看到的操作,都能動手去接觸了。”卻也有絲絲惆悵:自己考上博士那一年,哈工大一共才只有20多個計算機專業博士生,什么時候國內能迎頭趕上?計算機科研環境能與國外比肩?……

但既然有了資源,就先努力去學、去用、去鍛煉。當時在日本的生活并不輕松,高文還要自己打工賺取生活費,“但我打的工可不是去餐館刷盤子,是幫別人編程!”

別的留學生需要花幾周完成的程序,編程“技藝精湛”的高文只消一個晚上、幾個鐘頭就能搞定,日本的項目負責人也表示“難以置信”。“你是不是提前做了功課?”但從討論開始自始至終一直在場的高文,明顯確實是“現知現做”……

良好的動手能力和學術天賦也讓高文的日本導師折服。1988年3月訪學期滿回國后,日本導師還專程去了趟哈工大,向校長表明心跡,“這個學生我要帶。”他建議高文去日本,再讀一個醫學博士,拿到工學和醫學兩個學位。這在當時中國來講,也將是少有的學術表現。

深感“是個好機會”,高文決定再次返程日本,準備按照導師的設想,走一條工學醫學跨界學術路。

不過,在計算機研究領域算得上如魚得水的高文,到了需要“把傳感器埋進小動物體內”的生命醫學工程專業,竟也周身不適。看起來高大強壯的高文,也會痛苦于“看到小動物的血會暈”。說起這段經歷,高文笑了,“知道人生還是有極限”,他繼而專心攻讀電子工學博士學位……而這個學位,也意外為他打開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扇門。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高文 老師 計算機 國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