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走出“無情”的“人情”誤區

2018年01月30日 15:00 | 作者:顏新文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近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對全國31個省份、273個村莊、3829家農戶家庭開展了調查研究,發現一些農村人情消費支出近年來增長較快,農村地區鋪張浪費、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費現象屢見不鮮,農民仍陷入種類繁多的人情消費怪圈。

調查顯示,人情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占比較高,僅次于飲食支出。農戶飲食的平均支出為6462.33元,占家庭總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為5297.47元,占家庭總支出的16.16%。安徽省阜陽市一農戶反映,“現在農村過年辦喜事特別多,要是一年沒掙到什么錢,都不敢回家過年。”對此,人們不禁要問,農村這只“人情債”大貓,何時猛成虎?何時能根治?

記者也在農村進行了調研,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很多地方通過黨風的轉變帶動社風、民風改變,通過村規民約治陋習、尚新風,有效推進了移風易俗。但對于一些地方存在的“人情債”問題,也需要高度重視。“移風易俗,從我做起”,教育加引導,變化將繼續發生。

難以承受的人情之重

“躲年”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詞,意為逢年過節想回家卻又不敢回。

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有人卻望著萬家燈火,遙想家人的噓寒問暖、相互依偎的守歲……電話中,一句“太忙了,沒買到車票,就不回家過年了”,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有道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試問,誰不想回家過年?一些留守杭州的農民工對記者說,他們不回家的原因,除了來回車票吃緊、費用較高外,還有就是為了“躲避”回家后的人情支出。

“難啊!”來自湖南某縣農村的老高告訴記者,“這兩年都沒回。不敢回,除去路費,過年走親戚啥的也得好幾千塊錢,農村親戚多,花錢沒個底。想來想去,還是算了,咬咬牙不回了,明年再說吧。”

且不說春節期間的人情支出“黃金時間”,就是平時,人情帶來的負擔也是令人震驚。

西南某縣一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當地有位80多歲且患有嚴重眼疾的老奶奶,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在地里堅持勞作10小時以上,整個人瘦弱不堪。問她為什么要如此辛勞,她說三兒兩女婚嫁時收的人情還沒有還清,“人情債是一定要還的。”在老人心里,自己和鄰里間的人情往來是兒女們獲得良好社會關系的保證。如果因為自己年紀大收入低就棄人情于不顧,“后代怎么做人啊!”

這令人唏噓不已。人情自古有之,在相對靜態的傳統鄉村社會中,它是維系社會生活的基本手段。農民通過人情互動,進行情感傳遞,從而構建穩固的社會關系,滿足農民之間日常的互助需求。

可是發展至今,人情卻成了壓彎勞動人民脊梁的“千斤石”。在西南某縣這位老奶奶日復一日的勞作間,折射出來的不正是“不可承受生命之重”?

已屆花甲之年的東北干部王春花說,上世紀80年代自己剛參加工作時,一般的人情禮金也就幾元錢,現在翻了不知多少番,幾百元拿出來都很難為情,人情味兒卻越來越淡。

節日難過,人情難躲。娶媳婦賀喜、嫁閨女隨禮、喬遷湊份子、開業忙慶祝……名目繁多。有采訪對象說,在2017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收到了17張請柬,哪怕人不去,也得把紅包轉賬過去。

浙江省天臺縣洪疇鎮一名網名為“整蠱專家”的網友最近頭疼不已,剛給母親的當月生活費又不夠用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參加酒席,禮金花了1000多元。他母親說,“不是白事婚事也不是生子過壽,就是隔壁村老張搬家,從樓上搬到樓下。還有孫阿姨,她閨女考上大學了。不去不行啊,丟不起人。”這名網友算了一筆賬,按照母親現在的人情支出,至少要辦20次以上酒席才能勉強回本。

農村“人情”發展至今,早已變了味。“人情”不斷線,“酒場”連成串,“宴席”久難散,“吃喝”沒個完,讓人望“情”生畏,談“宴”色變,遇“慶”興嘆。

人情咋就變了味

早些年,杭州市富陽區的農村有“過農節”的習俗,農民在農閑時邀請親朋好友到家里聚聚,吃飯喝酒熱鬧一番。環山鄉是富陽“過農節”最熱鬧的鄉鎮之一,一到農歷十月十五,村民就邀請親朋好友到家里來吃飯,一連三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美酒佳肴招待客人,宴席少的一天要開五六桌,多的要開五六十桌。過一次“農節”,支出從二三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很多農戶為了面子,把一年的收入都用在了“過農節”上,苦不堪言。人情招待使得有的人家債臺高筑,甚至導致家庭支離破碎。

畸形人情支出的背后隱藏著消費陋習。在云南省麻栗坡縣某村,由于一度辦酒風盛行,大操大辦泛濫成災,全村近千戶村民每年送出的份子錢加起來有上百萬元,耗資之巨令人觸目驚心,農民不堪重負。久而久之,支出多了,有些農戶就想多收禮來“回本”,通過鋪張擺酒設宴,從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那里收回以往送出去的“人情”,于是形成惡性循環。

古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如今一些地方“情誼看鈔票,禮重情方重”。婚喪嫁娶、添丁進口、上梁搬家……在這些百姓生活的大事中,親朋好友禮尚往來本無可厚非,但原本承載感情交流的禮尚往來怎么就變味了呢?

有專家表示,近些年來,隨著收入的提高和人們攀比心理的存在,以及精神文化的貧乏,人情禮越來越表面化、形式化,這種原始情感的表達被逐漸削弱,成了一種錢和錢的交易,失去了人情禮本來的意義。

越來越重的人情負擔,減少了生產資金,影響了正常農業生產投入;越來越泛濫的奢靡浪費之風,滋長了不良生活習俗,加劇了部分農民返貧進度。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受到影響,與城市文明差距逐漸拉大;正常的人際關系也正在被扭曲,純真的親情、友情、鄉情沾染了“銅臭味”,演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人情場”如“戰場”,相互攀比亂較勁,水漲船高圖虛榮,吃吃喝喝隨大流,“將臉打腫充胖子”,你來我往連軸轉,簡直就像走馬燈一樣。累壞了街坊鄰居,拖垮了親戚朋友,影響了社會風氣,債臺高筑,有苦難言。

讓“人情”多一些真摯,多一些純潔

山東省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趙林村農民趙富明,做了50年的紅白喜事“大總”。說起以往,他感慨道:“一場白事,吃喝自不用說,披麻戴孝扎紙彩,吹喇叭請演出,幫忙的奔喪的,忙活上三五天,一場下來好幾萬元,實在可惜。”

如今在當地,這種現象已成為過去時,一場場既文明簡約又有強烈儀式感的紅白事,成了鄉村熱點和美談。“陋習都改了,村里有場喪事,前后只花了5000元錢。”趙富明說。問起原因,他回答:“我們搞了個文化禮堂,經常有人在里面宣講關于移風易俗的事,三年五年的,入腦入心,慢慢就改啦!”

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下陶村村民沒事兒時就到陶宗儀紀念館,在文化禮堂看書、聊天。文化禮堂成了一個村莊的文化綜合體,更是村民們溯古及今的“精神家園”。“沒事干就來這里聚聚,有時還請其他村有聲望的人來講講課,時間一久,就養成了習慣。”一名村民說。

借助文化禮堂這個平臺,村民們可干的事兒也多了,閑暇時不再是聚餐喝酒打牌,而是把活動陣地轉移到文化禮堂,唱戲、跳舞、練太極……大大小小,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53歲的海寧市斜橋鎮斜橋村村民孫麗紅第一次當起了“主播”,每天清晨,村民們就能聽到她的聲音。“各位鄉親大家好,這里是‘鄉風時間’欄目,現在我給大家讀讀《推進移風易俗簡辦紅白喜事倡議書》……”她說,把村規民約通過各種方式傳到村民心中,潛移默化,再硬的心,也會“日久生情”。

縱觀全國各地,都在探索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使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社會風氣得到改善。慢慢地,一些地方的農民群眾把人情往來的重心,從酒場飯桌轉回生活本身。

“今年過年就不再計劃著叫鄰居來聚了,豬也可以少宰幾頭,養大了明年拿去賣。我兒子還跟我商量把省下的人情錢攢起來,明年過年全家一起去旅游。”河北省元氏縣居民潘春艷一臉樂呵地對記者說。

移風易俗,從我做起。唯有及早走出“無情”的“人情”誤區,讓“人情”里多一些真摯、多一些純潔、多一些仁義,才能讓漂泊在外的游子,輕輕松松回老家、開開心心過大年。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人情 支出 農村 村民 農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