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聽馬未都講述“如何面對死亡?”

——第二屆醫學人文大會現場側記

2018年09月12日 09:33 | 作者:郝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何為死亡?過去人沒氣就是死亡了,現在有心跳就不能算死,機器能幫心臟跳動起來,那么,如何能夠正視死亡?從內心接受死亡?在現代醫療如此發達的當下,該如何面對死亡?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經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如何認識死亡?”日前,在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第二屆醫學人文大會現場,一身傳統青色布衣,腳穿布鞋的馬未都在大會發言時向現場觀眾提出這個問題,并講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活著的意義

據馬未都介紹,他曾有機會去ICU探望病人,醫院的ICU每天下午4點開始有20分鐘的探視時間,所謂的探視就是親人和患者隔著玻璃通過電話互訴衷腸,但大多數情況都是護士把電話擱在病人耳朵處,親人自顧自在說話,患者因為昏迷而聽不到。

親人的表達有多種多樣,有的在盼著老人家快點醒過來好回家,有的一邊訴說思念一邊哭泣,有一次有個人竟然在那喊“你快死吧,你不死我們全都撐不住了”,原來,患者的親人把房子都賣了,能借的錢全借了,現在沒有一分錢了。

“ICU有多少人能夠醒過來呢?”馬未都問一位醫生,“醒過來的可能性很小,就看誰家能扛得起。”醫生講述了一個令人心情沉重的案例,有一位老人,生有四個孩子,老二考上大學來北京工作,另三個都在老家,老人來給老二看孩子,期間卻病了,老二將郊區的兩居室賣了,替老人看病,四個月后賣房子的100多萬元花光了,人也沒了,而老二有可能面臨婚姻破裂,真正體味什么叫家破人亡。馬未都說,“我們應不應該窮盡一切來挽留微乎其微的生存希望?”

平和的葉惠芳

據馬未都說,他在解放軍301醫院出生,接生大夫是我國婦產科權威林巧稚的高徒葉惠芳。馬未都60歲生日那天,他推掉了一切應酬,“誰也別請我,我也不請誰,我看我的接生婆去”。那一年馬未都60歲,葉惠芳100歲,她老人家聲音清朗,頭腦清晰,對生死的態度特別淡然,她說她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我到死身上沒有扎眼,沒有打過任何一針,沒有吃過一粒藥。”

老人家101歲那年,生命的最后幾天她開始逐漸減少進食,去世那天上午,301醫院的領導前去探望,說“如果您不愿意住院可以來家里給您輸液”,老人拒絕了,她說:“我不占用這種公共醫療資源,能活到這個歲數心滿意足。”老人家頭腦清晰,沒有任何痛苦,當天晚上就走了。

凜然的父親

馬未都指著大屏幕上一位年輕英俊的軍人照片介紹道:“這是我爹。”照片上的年輕軍官光著一只腳,旁邊是一只滿是泥濘的鞋子,馬未都管這叫“經歷過生死后的一種松弛狀態”。馬未都說,這是父親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是他經歷過一場戰斗后,長途跋涉路過一個照相館照的,因為走得太累,鞋子上全是泥,所以就給脫了。爹已經走了20年,他曾在空軍總醫院任職,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也是在空軍總醫院度過的,老人家晚年患了癌癥,需要動手術,進手術室沒一會兒就被推出來了,主治醫師說,腫瘤切了就可能下不來手術臺,“你就跟你爹說腫瘤已經摘了。”按著醫生的話講給醒過來的爹聽,爹很坦然輕松地說了句“好”。

第三天,老人家開始下地活動,大概在第20天的時候,老人家把他叫到一邊:“我想跟你談個事,我的腫瘤沒摘。”“摘了。”“沒摘,我手術后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引流管,沒有引流管。”“……”

老人家拍著兒子的肩膀說:“這20天我想通了,人是有命的,當初從老家出來抗日的一共39個人,戰爭中死了37個,另一個是殘疾,只剩下我一個人是全的,我不太怕這個事。”之后,他以一種無懼生死的坦然和醫生談論生死,后來,經過一次放療后病情很快惡化,從不能進食,開始輸營養液,到使用各種鎮靜劑,老人家的全身插滿了管子。

一天,老人家把馬未都叫到床邊說:“我不想治療了,如果治療下去,會連累你們所有人,而我最終的結果是瘦成皮包骨,所有人都不認得我,你們所有人也都將變得疲憊不堪。我在醫院待了這么多年,這種事我很清楚,沒有任何意義,我自己也沒有生活質量。”作為長子,在與父親進行了一番交流后,馬未都決定不再做無意義的治療,在拔掉最后一根管子的時候,“我非常難過,但是我必須面對這個事。”馬未都哽咽著落下淚水,“現代醫學在面對死亡時一點辦法都沒有,醫學唯一能給人的辦法就是讓病人保持生命最后時刻的尊嚴,醫學可以減輕人的痛苦,但絕對不能永續地延續人的生命,所以無論年紀大小,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財富多廣,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終點,而我們要學會的是怎么樣面對生命,怎樣面對親人的死亡。放棄治療后的第四天,爹停止了心跳,而他輕拍我肩膀的那一幕到現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那時我很忙,總是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他,現在心理特別的遺憾。在座的所有人,趁你們的父母健在,多回去看看他們吧。”

編輯:趙彥

關鍵詞:馬未都 如何面對死亡 醫學人文大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