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九件珍寶講述廣州博物館的90年

2019年02月12日 17:00 |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九件珍寶講述廣州博物館的90年

點擊進入下一頁

清乾隆廣彩紋章紋盤 (史上最貴紋章瓷)

1929年2月11日,一塊“廣州市市立博物院”的牌子,在越秀山上擁有649年歷史的鎮海樓門前掛起。嶺南第一座,也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開館了。

所以,昨日不僅是春節歸來第一個工作日,也是這座屬于廣州人,屬于廣州城的博物館的九十歲生日。九十年舊貌新顏,說來話長,且讓我們從13萬件(套)館藏中選出九件精中之精,刻錄進悠悠時光,轉譯成發給未來的郵件。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圖及部分資料:廣州博物館提供

失而復得越王劍

這是容庚先生捐贈的周代名劍,為國家一級文物。劍色作水銀古(“水銀古”為顏色名,常用于形容古物)。劍格上鑄“王戉”二字,兩面共八字,作雙鉤鳥書,二千多年后依然鋒利。

劍出于陜西。1931年秋,容庚在北京式古齋得到此劍,開始誤把銘文“王戉”理解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卿王戉”,沒有重視。1932年除夕,將之轉讓給另一位古文字學專家于省吾。后來,容庚在日人原田淑人所著的《周漢遺寶》一書中見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劍中的“王戉”二字應倒讀為“戉王”,是為“越王劍”,大感可惜。

1937年,容庚覓得“師旂鼎”,于省吾希望可以割愛。容庚說:“必歸余故劍,鼎乃出”。于省吾幾經躊躇,終于歸還“越王劍”。

身份“成謎”天蠁琴

廣東有“四大名琴”之說,說法雖各異,但無論什么版本,“天蠁”實居其中。

琴通長126.7厘米、隱間116.5厘米、肩寬19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2厘米。形制響泉式。桐木面板,背面龍池上方篆書“天蠁”二字,下有“萬年永寶”印章。

天蠁琴曾傳聞為唐代天下造琴第一的成都雷氏所制,著名詩人韋應物所有,但應該是誤傳。

1940年,避居香港的廣東文化精英為激發人們愛國愛鄉、抗御外辱之情,將所攜廣東文物在香港大學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綠綺臺、秋波、天蠁三把名琴聚首一堂,轟動粵港。

1954年此琴入館典藏。今天琴界普遍認為,此乃明琴。

聲名赫赫鄧氏甲

現存清代甲胄多見于北京故宮,但廣州博物館也藏有一套完整的清代甲胄。這套甲胄由上衣、下甲、護心鏡、護腋、護肩、虎頭蔽膝、襠等18個組件組合而成,通高176厘米。它是香港同胞鄧又同先生于1956年捐贈的,原是光緒帝冊封其祖父鄧華熙為“建威將軍”時所賜。鄧華熙籍貫廣東順德,歷任云南大理府知府、江南道監察御史等,60歲時,曾穿此甲胄參加朝廷的閱兵儀式。

千古流芳節馬碑

1956年發現于東莞虎門的清代“節馬圖”碑,長113厘米,寬40厘米,為肇慶端州石,由《節馬圖》和《節馬行》兩部分組成。《節馬圖》繪的是一匹黃驃戰馬,馬主人是清三江副協將陳連升。1841年1月7日,堅決按林則徐布置扼守虎門沙角炮臺的土家族老將陳連升及其兒子陳舉鵬率六百將士抵抗英軍,以身殉國。戰馬被擄到香港后,終日面向虎門方向嘶鳴,絕食而死。

“節馬圖”碑在日軍侵占虎門后湮沒。1954年8月,駐沙角的人民海軍部隊在關忠節祠碎石堆中找到了碑中段,之后又在鄉民家中找到前段,在關岳廟橋下找到后段,三塊斷碑終得相連。

重見天日會員證

李湛出生于清末廣州東郊(現天河區)的農民家庭,經胡毅生、朱執信的介紹加入了同盟會。因清政府尚未被推翻,為安全起見,李湛將自己1909年獲頒的“同盟會會員證”藏入了一件漆枕。

20世紀80年代,兒子李燊元清理舊物,意外將漆枕打碎,“同盟會會員證”才得以重見天日。1989年,李燊元將此證捐贈給廣州博物館。它是廣東地區唯一一件保存下來的同盟會會員證。

“志在沖天”孫文書

“志在沖天”橫幅,由孫中山手書,贈予楊仙逸將軍,1981年10月旅美華僑楊天靄捐贈。該橫幅縱46厘米,橫143厘米,宣紙。

楊仙逸為中國航空業元勛。1920年,他前往美洲動員華僑捐機,并傾盡所有家產和叔父部分資財,購買飛機4架。1922年初,楊仙逸帶著這批飛機返回廣州。孫中山題寫了這幅橫幅,譽楊仙逸為“革命空軍之父”。

友人贈我通草畫

18世紀中國文化西傳歐洲,掀起一股“中國熱”,于是廣州出現了一批專門以中國人情風俗為題材的畫工,繪制大量油畫和水彩畫銷往國外,即“外銷畫”,當中就包括用通草片繪制的“通草畫”。

2000年初,牛津的通草畫學者伊凡·威廉斯從他的私人收藏中,挑出六十張通草水彩畫捐贈給廣州博物館,并于廣州籌辦一次通草畫展覽。廣州終于擁有第一批外銷畫藏品。經過近十年的征集、研究,廣博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外銷畫收藏機構之一。

百年“高定”紋章瓷

紋章瓷是18、19世紀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因瓷器上繪有歐美個人、家族、社團、公司或城市的紋章而得名。

每套紋章瓷的平均數量在200件以上,從下訂到送達歐洲買家手中,長則需時兩至三年,短的也需一年有余,價格是東印度公司大宗貿易瓷的5~25倍。

廣州“上河”封檐板

發現于從化錢崗村西更樓的清代木雕“珠江江城風情圖”封檐板,總長8.6米,寬28厘米,厚3.5厘米,由三段樟木雕成,是我國目前所見唯一,也是最早的一塊描繪廣州珠江北岸風情的圖畫。上面鏤刻了清代廣州珠江沿江二十里的景色,描摹出各種人物49人,各種船只29艘,更有140余棵榕樹。這是雨季清明前后的廣州風情,可稱清代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鏈接:

這是嶺南第一座博物館

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中國博物館的起步期。1929年,全國僅有10座博物館,“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即是其中之一。

1928年10月24日,廣州市教育局局長提交廣州市第107次市政會議的提議中指出:“查各國都市,均有宏偉之博物館……革命策源地之廣州,自應極為創辦。”這個提議在會上被通過,鎮海樓被選定為館址。11月6日,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即告成立,三個半月后,博物館便開館了。

建館之初,它便確立了“供專門學者之研究,養成學生事物之觀察,奮興人民文化進展之感想”的辦院宗旨,以“美術、歷史博物、自然科學”為博物館業務范圍,令其成為我國最早具有現代教育功能的一座博物館。今天,它已發展成為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宣傳廣州歷史文化的地志性綜合博物館,成為了解嶺南,認知廣州的必到之地。


編輯:楊嵐

關鍵詞:廣州 博物館 珍寶 講述 紋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