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馬敏:大學要頂“天”,更要立“地”

2016年07月27日 09:03 | 作者:陳亞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學是社會的根基,也是時代的燈塔,不僅要照亮校園,還要照亮整個社會。”今年兩會上,馬敏提交了一份關于實施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工程的提案。這份提案并非“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馬敏動員全校之力用3年時間,實地做出來的。最近,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在了解華中師范大學扶貧案例后說,“教育信息化在扶貧攻堅中大有可為,華中師范大學對涼山教育的支持非常精準、富有實效。”——編者

馬敏

馬敏

彩C2016-07-27zx901_P_1_818_693_1339_1042

7月22日,馬敏再一次來到冕寧。圖為華中師范大學冕寧附屬中學開工儀式現場。42年前,一次兩年半的下鄉經歷,這兒成了他的第二故鄉;42年后,他和校長楊宗凱帶領十幾人的團隊赴涼山州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并與地方合作創辦華中師范大學冕寧附屬中學。 去年教師節,他作為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考察團成員來到涼山調研。一名學生的“馬老師好”,讓他再想起42年前的支教日子,也讓他越發堅定,高校要參與到教育扶貧攻堅戰中。自此,華中師范大學與涼山系列合作的帷幕正式拉開。

5月27日下午,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一次調研中,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把自己的手機號給了一位素不相識的農村校長。這已經是一天內馬敏第三次把手機號給一線教育者。

無論是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大學黨委書記,還是過去當校長,馬敏的手機號一直不保密,上述主動給手機號的場景更是時常發生。今年兩會前,馬敏到湖北咸安調研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聽到大幕鄉桃花尖教學點負責人周慧說農村教學點最需要的是優質課堂教學,希望華中師大附小能通過同步課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教學點,馬敏當即表示,華中師大一定做好相關服務。之后,他又留下自己的手機號,囑咐她教學中有什么困難,隨時和自己聯系。

“一所大學,要頂天,用精深的學術研究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更要立地,把根基扎穩、扎深,用大學資源服務社會、服務學校所在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無論是之前當校長還是現在做黨委書記,馬敏給華中師大的定位不曾改變,他本人和學校也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

用“擅長”服務社會

“社會服務是大學四大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近幾年高校需要更多關注、放大的。”馬敏說,華中師大一直以來便有這方面的傳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就探索校市合作的模式。如與湖北省仙桃市簽訂協議,高校利用科研資源研制更環保的生物農藥,地方負責生產、售賣。慢慢地,這發展成支持當地經濟的重要產業。

2003年,馬敏擔任校長后,提出“四化”———規范化、學術化、社會化、國際化,其中“社會化”便是發揮高校自身優勢,踐行“社會服務”功能。

“高校要用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來服務社會。作為師范院校,便是發揮基礎教育專業優勢,促進地方教育質量。第一件事就是培養懂教育、愛教育的‘準老師’。”馬敏很自信,在這方面,華中師大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湖北省曾做過統計,全省特級教師及中學校長,一半左右畢業于華中師大。

有了老師還不夠,馬敏還希望更多優秀的教育模式被“復制”,進而把先進的教育理念撒向四方。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除了辦好自己的附中、附小及附屬幼兒園,還選擇在一些教育落后或教育資源欠缺的地方,與地方政府及房地產商合作,用辦分校的方式,將探索出來的教育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既然要辦學校,為什么不從一開始就辦優質的?”馬敏告訴記者,合作后,他們會幫新學校選派校長及骨干教師;每年暑假,還會用先進、優質的教學理念來培訓這些校長、老師,指導其如何把已經實踐過的教育模式本土化、再創新,進而辦成名校,擴大當地優質教育資源,并以此為中心輻射更多學校。

“學校會掛華中師大附屬學校的牌子,但是有個條件:學校必須踐行優質的教育理念、必須服務于社區。”馬敏希望可以借此促進地方教育均衡,打造優質教育社區。

如今,類似的連鎖校已有15所,從小學到中學,遍布全國很多地方。“這個過程是付出,也是反哺,學校也得到了回報。”在馬敏看來,高校研究應立地、接地氣,尤其是教育,一定要結合地方學校的實踐、孩子的實際發展來研究。服務地方基礎教

育,正好給了老師們研究的試驗田。

“扶貧”面前,高校不能掉隊

“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我國“十三五”扶貧攻堅的總體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社會企業,紛紛投入到這場硬仗中。用馬敏的話來說,“戰場”上自然不能少了高校的身影。

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助推教育扶貧,3年前,學校特意成立了“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馬敏親自任中心主任,并聘請部分信息化和教育方面的專家擔任副主任和研究員。如今,該中心已經在湖北、四川等多地開展近10個試點進行實地探索、研究,并總結了多種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模式。

“你看,這是農村孩子利用同步課堂系統跟著縣城中心學校老師上音樂課。他們沒有專業的器材,就用飯缸、勺子敲打拍子,特別好聽,關鍵他們臉上那種笑特別陽光、自信。這樣,我們的目的就實現了。”采訪中,馬敏忍不住拿出手機給記者分享他在咸安農村調研時拍的照片。

湖北咸安農村地區正是華中師大教育扶貧的戰場之一。與其他山區一樣,這里的村小或教學點都很偏遠,有的甚至坐落在山頂,上去需要爬很長的坡。

在咸安,學校除了捐贈通過直播形式讓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一同上課的同步課堂系統;還根據部分中小學實際情況專門設計教學內容,老師需要消化后再依據學校實際情況創新。此外,華中師大還組建了“壟上數字學校”,將30來個農村教學點全部納入其中。這并非一個實體學校,而是一個通過信息化網絡把大家聚攏在一起的組織形式。“通過這一形式,可以把高校、縣中心學校、鄉中心學校、農村學校及最邊遠的教學點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

具體來說就是,一位高校學科論老師和縣、鄉、農村學校負責該學科的老師組成一個備課小組,在網上溝通如何備課,研究課程怎么組織、開展。大學老師可以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將先進的理念、方法直接教給老師,學習過程中,農村老師有了困惑可以反饋回去。至于縣、鄉的老師則可以在“被教”的同時,到農村學校實地指導理念的落地。在這個基礎上,中心小學還會把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同步課程的方式傳遞到農村去。“有了前期培訓的基礎,這便解決了農村老師、學生跟不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學校還具備了‘造血功能’,即使沒了幫扶,也可以向上發展。”

馬敏告訴記者,他們還提供技術支持,號召地方電信公司加入到扶貧中,免費為農村學校鋪設高網速的光纜,既保障了同步課堂順利進行,也解決了農村學校沒有或“養”不起技術人員的困境。

試點實驗下來,馬敏發現,30多個農村教學點的學生數,不僅沒有像過去那樣逐年減少,反而回流了將近50多名。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馬敏 全國政協委員 服務社會 精準扶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