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日本,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書的流變: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2017年05月03日 11:01 | 作者:林山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3. 紙的發明改變了圖書面貌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之一。紙的發明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圖書事業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據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紙狀物或原始形態的紙,說明西漢已經有紙;同時,《后漢書·蔡倫傳》記載,東漢已采用麻頭、敝布等廢舊廉價的東西做原料來生產紙。據此,可說明我國漢代已發明了紙和造紙方法。

東漢時期,由于造紙原料的擴大和造紙技術的改進與推廣,紙開始成為書寫材料。不過紙寫書完全取代簡帛,大約經歷了一二百年的時間。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由二人的地位不同,可以看出紙書仍不如帛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到晉代,紙寫書已相當流行,成為這時圖書的主要形態,人們已習慣于用紙寫書、抄書。這時雖然還有簡、帛及以石刻為載體的圖書,但在圖書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流通范圍也日趨狹窄,而紙書卻以抄寫、攜帶方便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如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問世后,“豪貴之家競相抄寫,洛陽為之紙貴”。這說明當時紙的流行已相當廣泛,人們用紙抄寫書籍已習以為常。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一次把九萬張紙送給他的好友謝安。人們除了用紙撰寫文章書籍外,還用紙寫作書法,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紙本書法,雖然紙張的纖維已經老化,但由于幾經裝裱,精心保護,一直保存了一千七百多年,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光靠藏書家個人抄寫積累圖書是遠遠不夠的。從東漢開始,出現了一種專門以抄書為業的傭書人。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籍大增,各種文化都有所發展,迫切需要書籍流通,傭書業也隨之興盛起來。傭書人對流通書籍、傳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4. 印刷術讓書真正成為書

印刷術,這個人類賴以傳播知識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國最早發明的。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所有書籍全憑手抄,相當費時費力,一次只能抄一部,生產量是很有限的。

關于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存在很多爭論。而唐代從公元618年開國至907年滅亡,歷經290年之久。這一時期有關雕版印刷的文獻記載甚多,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實物。

雕版印刷術產生以后,在唐代首先為民間采用,其中尤以佛教信徒捷足先登,故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多為佛經及民間日常用書,如歷書、陰陽占卜之類雜書及字書、韻書等,說明社會的需要對刻書內容具有很大的影響。

從刻書地點上看,除了首都長安之外,尤其以四川成都一帶是印書最多的地方。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稱,且盛產竹木,為制版和造紙提供了豐富的天然資源,歷來造紙業就很發達。且唐代中期以后,黃河流域連年戰爭,而四川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兩次動亂中兩度成為臨時首都,成為唐代另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得文人匯集,促成其成為我國出版的發祥地。

繼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后,我國對世界文化的又一巨大貢獻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像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那樣無文獻可征,而是有可靠的文獻記載,這就是宋人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書中明確指出:發明人是布衣畢昇,發明時間為慶歷中,即公元1041-1048年間,造字材料為膠泥,每字一印,刻好燒硬。貯字方法,依韻排列,檢字時依韻檢字。可反復使用。但畢昇生平不詳,只是1990年初,在湖北省英山縣發現畢昇墓碑,據此中國印刷博物館標出:“畢昇,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今湖北英山人。”

畢昇的發明在今天看來,顯得比較原始,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環節(刻字、排版、印刷)和現代印刷術是相同的。他的這一發明,當時并未得到推廣,當初用這種方法所印的書籍也沒有能流傳下來。但這一記載是完全可信的,除了沈括與畢昇是同時代人這一點外,以后歷代仿用此法印書的不乏其人,證明此法是可行的。

繼泥活字發明之后,我國又出現了木活字。本來畢昇曾經用木試制活字,由于木質“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沾,不可取”,故而棄之而采用膠泥為字。但不久便有木活字印書出現,距畢昇發明泥活字約一百多年。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年)任安徽旌德縣尹時,很關心農業,并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寫了一部頗具科學價值的《農書》。為了印制這部著作,他親自設計,花兩年時間請匠人刻制了3萬多個木活字,先用于試印本縣縣志。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印出了約計6萬余字的《旌德縣志》100部,取得了成功。他特別為此寫了一篇《造活字印書法》附錄在所著《農書》后。《造活字印書法》一文,是我國活字印刷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

明清以后木活字印書又有發展。清代的木活字印書,更是普遍。無論官私及坊間,多采用木活字印書,甚至有的書坊直接取名“活字印書局”或“聚珍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為了刊印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已失傳的宋元古籍,清高宗弘歷采納金簡的建議,花費了2339.75兩銀子,刻成大小棗木字233500個,并配置了相應的印刷設備,先后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8種,300多卷,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活動。

所謂聚珍版,就是木活字版,因乾隆皇帝嫌其名不雅馴,而改用此名。后來金簡把印造《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經驗寫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詳細地說明了木活字的制造和印書方法的程序,是介紹活字版印刷術的重要文獻。

明清以后,我國的活字印刷還采用了以錫、銅、鉛做原料的金屬活字。銅活字在我國金屬活字中使用最多。我國的銅活字印書是從15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才開始盛行的。

清代規模最大的銅活字印書是雍正四年(1726年)內府印制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是一部我國現存的最大類書。全書1萬卷,目錄40卷,共印64部,每部5020冊。其卷帙之富,排印之精,史無前例。可惜這批銅活字在印成《古今圖書集成》之后,“銅字被竊缺少,司事懼得咎,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清毀銅字供鑄”,這批銅字就這樣輕易地被銷毀了。


延伸閱讀

西方印刷術傳入

印刷術本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發明,并由我國傳播于世界各地。但是在西方的工業革命中,印刷事業完全工業化。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向外擴張,19世紀初期,西方印刷術開始傳入我國,并且逐漸發展而代替了雕版印刷術。

首先將鉛字印刷術傳入我國的是英國傳教士馬禮遜。馬禮遜1807年來到我國澳門,為了傳教需要刊印漢文《圣經》,開始雕刻漢文字模,準備鑄造漢文鉛字。因受到地方當局的禁止,刻工懼禍,將字模焚毀。1814年,馬禮遜在馬六甲開設印刷所,繼續從事雕刻漢字的工作。在我國工人梁亞發和蔡高的配合下,終于在1819年印成了第一部鉛活字的漢文書——《新舊約圣經》。這是最早的漢字新式鉛印書。

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新式鉛印術在我國逐漸流傳開來。


編輯:楊嵐

1 2 3

關鍵詞:活字 發明 印刷術 中國書的流變 中國書

更多

更多